第二十五章 |向该国腹地退却(一)�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我们把主动向本国腹地的退却看成是一种间接的特殊的抵抗方式,采用这种抵抗方式时与其说是用我们的剑消灭敌人,还不如说是让敌人通过自己的劳累拖垮自己。所以,在向本国腹地退却的情况下,防御者或者根本不打算进行主力会战,或者把主力交战推迟到敌军的兵力已经大大削弱之后才进行。
凡是前进中的进攻军队,其兵力都会由于这种前进而遇到削弱。这一点我们将会在第七篇中更详细地研究,但在这里我们必须先谈谈这一论断。我们之所以能够先谈这个论断,是因为战争史上每一次前进路程很长的战局都明白地说明了这一点。
假如防御者没有战败,而是带着未受挫折的仍有锐气的军队在进攻者前面主动地退却,而且通过适当的。不断的抵抗使进攻者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鲜血,以致进攻者的前进成为一种不断的。艰苦的推进而不是单纯的追击,那么进攻者在前进当中所遭到的削弱就要变大。
从另一方面看,如果防御者是在一次会战失败后退却的,那么他要遭受的损失要比主动退却时大得多。即使我们假定他可以对追击者进行逐步的抵抗,也至少要受到与主动退却时同样大的损失,更何况同时还要加上在会战中遭到的损失。而且,这种假定同实际情况是多么不相符合!即使世界上最好的部队,在会战失败后被迫向本国腹地退却时,也会遭到非常大的损失。如果敌人能像我们现在谈到的那些情况中所假定的那样,占有显著的优势,而且像在现代历次战争中几乎常常出现的那样,进行猛烈的追击,那么防御者的退却就很有可能变为真正的溃逃,其结果通常是军队遭到彻底的毁灭。
所谓逐步的。适当的抵抗,就是退却者的这种抵抗每次只能进行到战斗的均势还未完全失去时为止,要及时放弃所保卫的地方,以便保证自己不致在战斗中失败。这样的抵抗可以使进攻者兵力的损失至少和防御者一样。防御者在退却中尽管往往不可避免地会有些人被俘,但是进攻者由于必须经常在不利的地形条件下进行战斗,会有较多的人死于火力之下;防御者在退却中固然要全损失自己的重伤员,但是进攻者同样也要暂时丢下他的重伤员(他们常常需要在医院里住几个月)。
因而,敌对双方在这种不断的接触中所承受的损失大体上是相同的。
追击战败的军队时,情况就完全不相同了。在这种场合,退却者由于在会战中兵力受到了损失,队形被打乱了,勇气受到了挫折,对退却有了忧虑,因此很难进行上述那样的抵抗,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根本不可能进行抵抗。至于追击者,他在前面一种情况下十分谨慎,前进时甚至像盲人那样小心翼翼地探索着周围的一切东西,而在后一种情况下,则以胜利者的坚定步伐。幸运者的大胆和勇士的自信勇往直前,并且,他越是不顾一切地勇往直前,就越能加速事物向已定的方向发展,因为这里正是各种精神因素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域,在这里精神因素的力量的不断增加和增大是不受物质的有限数字和尺度限制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军队在不同情况下到达可以看成进攻者前进路程终点的地方时,双方的对比情况将会多么不同。
以上所说的只是相互杀伤的结果。除此以外,进攻者还要加上在其他方面遭到的削弱(关于这一点,正如已经说过的那样,请参阅第七篇)。退却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反而能够得到增援,这些增援的军队可能是通过外援而得到的,也许是经过自己不断的努力重新建立起来的。
最后,在给养方面,退却者和前进者之间的差别也非常大,前者常常绰绰有余,而后者却少得难以用来维持。
退却者能在他将要到达的一切地方囤积储备物资,而追击者的一切却必须从后方运来。只要他在前进,即使交通线很短,这种运输也是很困难的,所以,他从一开始就会觉到物资匮乏。
退却者将优先利用当地所能提供的一切,并且大多把它们消耗殆尽,只留下一些一无所有的村落和城市,一些被割掉庄稼的践踏过的田野,以及汲干了的水井和污秽的溪水。
前进的军队常常从第一天起就要为取得最急需的物资而奔走。这时根本不可能指望得到敌人的储备物资,即使有时候得到某处的储备物资,也纯粹是偶然情况,或者是敌人巨大的过失所造成的。
毫无疑问,在幅员辽阔和交战双方的兵力不太悬殊的情况下,防御者采用该退却方法可以造成对自己有利的兵力对比,让自己比在边境附近决战时更加有把握获得胜利。这样,不仅胜利的可能性会因兵力对比的变化而增大,并且胜利的成果也会因态势的变化而加大。对进攻者来说,在边境附近的一次战役中遭到失败同在敌国腹地的一次会战中遭到失败是多么不同!更何况,进攻者到达进攻路程的终点时还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使会战中取得了胜利也只好退却,因为他在这时候既没有足够的进攻力量来发展和利用胜利,又无法补充已经损失的兵力。
所以,是在进攻路程的同进攻者进行决战,还是在进攻路程终点与他进行决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除了上述几个优点以外,这种防御方法还有两个不足:第一是国土随着敌人的入侵而受到损失,第二是退却在精神上给人们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保持国土不受损失决不可以当作整个防御的目的,只有缔结一个有利的和约才是目的。防御者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尽可能有把握地缔结这个和约,因此,必须不吝惜眼前的任何牺牲。可是,即使国土的损失没有决定性意义,也需要权衡得失,因为国土的损失总是涉及到防御者利益的问题。
这种损失对部队不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只是或多或少间接地产生影响,可同时退却本身却又能直接使军队增加力量。所以,要衡量这两方面的利弊是困难的,因为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问题,它们没有相互接近的相同点。我们只能说:如果必须牺牲的是一个富饶而人口稠密的地区和一些大的商业城市,那么损失就更大些。如果在那里准备好的或做好一半准备的战斗手段也跟着丧失,那么应该看成是最大的损失。
第二个缺点是精神方面的影响。统帅往往必须不顾这种影响,坚定地贯彻自己的计划,同时必须顶住那些目光短浅和胆小怕事的人所起的阻碍作用。可是,这种影响并不因此是可以不加重视的幻像。它不是一种只对某一点起作用的力量,而是一种以闪电般的速度浸入人心和削弱民众和军队一切活动的力量。向本国腹地退却有时候固然也能很快就为民众和军队所理解,甚至能够加强他们的信赖和希望,但是,这是非常少见的。时常,民众和军队连退却是主动进行的还是被迫进行的都无法区分;至于采取这个计划的原因是聪明地预见到可靠的利益,还是害怕敌人的武力,那就更加分不清了。看到被牺牲的地区所遭到的命运,民众就会产生同情和愤懑情绪,军队就非常容易丧失对指挥官的信赖,甚至对自己也失去了信心。而在退却过程中不断进行的每次后卫战,都会一再使军队的这种忧虑增长。人们对撤退的这些后果不应当置之不理。当然,一个民族敢于公开地应战,让进攻者不遇到守护神,不付出惨重的代价,就不可能越过这个民族的边境,这样做就其本身来看,似乎更加合情合理。更高尚。更直截了当。也更加符合民族的气节。
这就是这种防御的优缺点,现在再谈一谈这种防御所需要的条件与有利于这种防御的一些条件。
主要的和根本的条件是国土辽阔,有的至少是退却线比较长,因为几天的行军当然不会让敌人遭到显著的削弱。1812年,拿破仑的中央军团在维帖布斯克附近是二十五万人,到斯摩棱斯克是十八万二千人,到了博罗迪诺附近就减少到十二万人,等于说它同俄国主力军团的兵力相等。博罗迪诺距离国境九十普里,可是俄军直到在莫斯科附近时才开始占绝对优势。这个绝对优势引起的变化当然是非常稳定的,以至于法军在马洛亚罗斯拉韦次的胜利都不能让这种形势发生任何重大的改变。
任何其他欧洲国家都没有俄国这样辽阔的国土,并且只有不多的国家可能有一百普里长的退却线。可是,象1812年法军这样大的兵力在其他场合也是不容易出现的。双方兵力对比像这次战局开始时那样相差大的情况就更为少见,那时法军兵力超过俄军一倍以上,并且,还占有决定性的精神优势。因此,在这次战局中经过一百普里才达到的目的,在其他情况下,或许经过五十普里或者三十普里就能够达到了。�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0�2第二十五章 |向该国腹地退却(二)�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0�2有利于该防御的条件是:
农作物较少的地方;
忠诚且尚武的民众;
气候不好的季节里。
对敌人来说,这一切都会在维持军队方面增加他的困难,迫使他组织庞大的运输队,派出很多的部队,执行繁重的任务,引起种种疾病;而对防御者来说,这一切却便于进行翼侧的活动。
最后,我们还必须谈一谈对这种防御产生影响的军队绝对数量的问题。
无论同对方的兵力对比如何,一支不大的军队的力量一般说要比一支大的军队的力量先衰竭,因此它的进攻路程不可能像一支大的军队那样长,它的战区的范围也不可能那样大,这是非常自然的。因此,军队的绝对数量和这支军队可以占领的地区之间仿佛有一种固定的比例关系。固然这种比例关系不可能用数字表示,并且在其他情况的影响下会常常发生变化,但是我们只要说明在这些事物的本质最深处有这种关系就够了。率领五十万人可以向莫斯科进军;可是,即使兵力对比对自己很有利,率领五万人不管怎样也是不能够向莫斯科进军的。
现在,假定军队的绝对数量同地区的面积的比例在上述两种场合是相同的,那么敌军的数量越大,它由于我们的退却而遇到的削弱无疑也将越大。
一。军队的数量越大,给养和宿营就越困难,这是因为,军队所占有的地区即使同军队的数量以同样的比例增大,部队也决不能完全在这个地区取得给养,并且,一切需要从后方运来的物资会遭到较大的损失。军队能用来宿营的也决不是整个地区,而只能是这个地区的不大一部分,这部分地区也不会随着军队数量的增加而成比例地扩大。
二。军队的数量越大,前进就会越慢,走完进攻路程所需要的时间就愈长,前进中每天损失的总数也就会越大。三千人追击两千人时,在一般的地形条件下不会允许退却者以每天只行军一二普里至多三普里的速度向后退却,也不会允许他们隔一定时间停下来休息几天。要想追上他们,攻击他们并把他们逐走,只要几个小时就行了。可是,如果双方军队的数量各增加一百倍,那么情况就完全不相同了。在前一种情况下用几小时就可以取得的效果,现在可能需要一整天,甚至两天。这时候,每一方都不可能集中在一个地点,因而军队的各种运动和行动都变得更为复杂,都需要更多的时间。可是,这时对进攻者的处境更为不利,他由于给养的困难比退却的要大,不能不在比退却者更宽的正面上前进,因此经常有在某一地点遭到退却者优势兵力袭击的危险,俄国人在维帖布斯克就曾企图进行过这样的袭扰。
三。军队的数量越大,每个人在战略和战术上的日常勤务中消耗的体力就会越大。一支十万人的军队天天都要出发和行军,一会儿休息,一会儿接着行军,一会儿战斗,一会儿要做饭或者领取食品,并且在各方面的必要的情报来齐以前它又不能宿营。这支军队在这些辅助活动上花费的时间,常常要比五万人的军队多一倍,可是对于双方来说一昼夜却都是二十四小时。军队由于人数不相同,走完一日行程所需要的时间和受到的劳累是那么不同,我们在前一篇第九章中已经谈过。当然,无论是退却者还是进攻者,都要忍受这些劳累,可是后者要忍受的劳累要大得多,因为:
根据我们前面的假定,进攻者兵力占优势,因此它的人数相对更多。
防御者用不断放弃土地的代价换取了经常保持主动的权利,让敌人经常受他支配。他可以事先作好计划,并且在大多数场合计划不致被破坏。进攻者却只能根据防御者的配置情况制定计划,这种配置情况他常常只有通过事先的侦察才能知道。
为了让人们不致认为我们的论述同第四篇第十二章矛盾,我们必须在此提醒一句,这里所指的被追击者,都是成功的,是连一次会战也未曾失败过的被追击者。
可是,使敌人受我们支配的这个权利,在赢得时间和增加力量的场合,同在争取某些次要利益的场合是有不同的,时间越长,这种差别就会越大。
退却者一方面尽一切努力让自己容易退却,派人改善道路和桥梁,选择最舒适的宿营地点等等。另一方面,他又竭力设法使追击者难以向前推进,派人破坏桥梁,让那些原来不好的道路在自己的军队通过后变得更加难以通行,占据最好的宿营地和水源地让敌人无法利用等等。
最后,我们还必须应该指出,民众战争也是一种特别有利于这种防御的条件。这个问题我们还要在专门一章里论述,因而在这里不作仔细分析。
到此,我们谈到了向本国腹地退却的各种优点,谈到了它要求人们付出的代价和必须具备的一些条件。现在,我们还想约略地谈一谈它的实施问题。
我们所要探讨的第一个问题是退却的方向。
退却应该退向本国腹地,也就是说,应当尽可能地退往这样的地方,在这里敌军的两侧被我们的地区所包围。这时候,敌人就处于各个地区的威胁之下,而我们却不致有被迫离开本国领土主要部分的危险。如果我们选择的退却线距离国境太近,就有发生这种危险的可能。假如1812年俄军不向东方而向南方退却,就会遭受到这种危险。
这是该退却措施的目的所要求的条件。至于退往国内的哪个地方最好,选择这个地点时应当符合直接掩护首都或另一个重要地点的意图,还是应当符合引诱敌人离开通往该地的方向的意图,以及应该符合到什么程度,这都看当时的情况。
假如俄军在1812年的退却是预先考虑好的,即完全有计划的,那么他们当然能够从斯摩棱斯克向卡卢加方向撤退,在这种情况下,莫斯科很可能完全免遭蹂躏,然而俄军却是在退出莫斯科后才选择了这条路线的。
法军在博罗迪诺附近大概有十三万人,假如俄军是在从斯摩棱斯克通往卡卢加的半路上进行这次会战,那么没有任何根据可以说法军在那里的兵力会多一点。在这种情况下法军又能够从这支部队中抽出多少兵力派往莫斯科呢?显然非常少。这样少的兵力人们是不会把它派往五十普里(从斯摩棱斯克到莫斯科的距离)以外的像莫斯科这样一个城市去的。
拿破仑经过几次战斗以后,到达斯摩棱斯克附近时兵力约有十六万人,假如当时他以为,在进行主力会战以前可以冒险向莫斯科派遣一支部队,专门为此抽出了四万人,而只留下十二万人对付俄军主力,那么这十二万人到会战时就可能仅剩下九万人左右,等于说比到达博罗迪诺附近时要少四万人。这样,俄军就拥有三万人的优势了。如果以博罗迪诺会战的情况作为衡量的标准,当然可以认为,俄军凭着这个优势可能成为胜利者。无论如何,这个计算的结果说明,在这种情况下的兵力对比对俄军来说比在博罗迪诺附近的兵力对比要有利得多。可是,俄军的退却并不是按照深思熟虑的计划进行的,他们之所以退得这么远,是因为每当他们想进行会战时总感到自己兵力不够。他们的一切给养和各种补充都在莫斯科到斯摩棱斯克的路上,在斯摩棱斯克时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考虑舍弃这条道路。另外,在俄国人的心目中,即使在斯摩棱斯克和卡卢加之间取得一次胜利,也决不能够抵偿因为没有掩护而被敌人占领莫斯科的过失。
1813年,假如拿破仑明显地偏向侧方,大致上在布尔戈尼厄运河后边占领阵地,并且在巴黎只留下几千人和大量的国民自卫军,那么他也许能够更有把握保证巴黎不受侵袭。联军如果知道拿破仑率领十万人在奥塞尔的话,就绝对不会有勇气向巴黎派遣一支五万到六万人的部队。相反,假如联军处在拿破仑的地位,并且他们的敌人就是拿破仑,那么恐怕谁也不会建议联军舍弃通向自己首都的道路。如果拿破仑占有当时联军那样的优势,他就会毫不踌躇地冲向首都。尽管情况完全一样,可是精神状态不同,结果就会很不一样。
我们还想指出,在向侧方进行这样的退却时,无论如何必须使首都或者企图通过这一退却避免战祸的其他地点保持一定的抵御能力,以免被任何别动队占领或遭到抢掠。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就谈到这里为止,以后在论述战争计划时还要谈到它。�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0�2第二十五章 |向该国腹地退却(三)�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0�2但是,我们还必须考察一下这种退却方向的另一个特征,即忽然变换方向。俄军在到达莫斯科之前一直按照一个方向退却,以后他们就离开了这个可能把他们引到弗拉基米尔去的方向,先朝梁赞方面继续撤退,然后转向卡卢加方向。假如俄军必须继续退却的话,那么他们当然就会沿着这个可能把他们引到基辅的新方向接着退却,也就是又逼近敌国边境了。至于法军,即使这时候比俄军还占显著优势,也不可能维持这条通过莫斯科绕个大弯的交通线,这一点是十分明显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仅必须放弃莫斯科,并且非常可能还必须舍弃斯摩棱斯克,也就是说必须让出辛辛苦苦占领的一些地方,而不能不满足于占领别烈津河西岸地区。
当然,这时俄军也会陷于不利的态势,它可能处于同本国的主要部分离开的境地,这同他们在战局开始时就向基辅方向撤退时可能陷入的不利态势是相同的。但是事实上俄军在这种情况下是不会陷于不利态势的,因为法军只有不绕过莫斯科就到达基辅,它的状态才有可能完全不同。
忽然变换退却线的方向,在幅员辽阔的条件下是非常可取的,它显然会带来下列巨大的利益:
我们改变了方向,敌人就不可能保持原来的交通线,而要重新确定一条新的交通线往往是件困难的事情,同时敌人改变自己的方向只能逐步地进行,他多半必须一而再再而三地寻觅新的交通线。
这样一来,双方又都接近了国境,进攻者不能再依靠自己的阵地来掩护已占领的地区,而是很可能要放弃它们。俄国是一个幅员特别辽阔的国家,在那里两支军队完全能够进行这样的追逐。
如果其他条件有利,在比较不大的面积上变换退却方向也不是不可能的,这只能根据具体场合的具体情况来确定。